当前位置: 首页 > 陶家沟交流 > 环境教育 第一章 绪论

环境教育 第一章 绪论

2017年03月14日 14:58:01 访问量:294

第一章   绪论

一、环境和环境问题

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这里所说的主要是人类所生存的环境。人类生存的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自然环境是指非人类创造的物质所构成的地理空间。阳光、空气、水、土壤、野生动植物等自然物质与一定的地理条件结合,就形成了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通过生产活动所建造的人为环境,如城市、农村、工矿区等。

   我们通常所说的环境问题,一般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而造成的生态的破坏;另一类则是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人类的活动造成的污染,也就是环境污染的问题。

   从80年代开始,酸雨、臭氧层损耗和气候变暖着三大全球环境问题,使人类面临着新的严峻挑战,并严重威胁着人类的生存。

   环境问题即使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产生的,也必将在同一进程中得到解决。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老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新的环境问题又会出现。人类与环境的矛盾,处于不断运动和变化之中,永无止境。

   我国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工作,制定了一系列保护环境、防止污染的法律、法规。并从计划生育、保护资源、合理规划建设、治理污染、加强科学研究、开展宣传教育等各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我们相信,在现代化建设蓬勃发展的同时,我们一定会把环境问题解决好,以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使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环境质量同时提高。

阅读资料1:我国面临的环境形势

      尽管我国大规模的工业化只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但由于人口多、发展速度快以及过去一些政策上的问题,致使环境与资源问题十分突出,环境形势十分严峻。主要表现在:

 (1)水土流失日趋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陆地面积的38%。

  (2)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国士陆地面积的27%,且每年还以2460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

   (3)大面积的森林被砍伐,天然植被遭到破坏,大大降低其防风固沙、蓄水保土、涵养水源、净化空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功能。

   (4)草地"三化"(退化、沙化和碱化)面积逐年增加。全国已有"三化"草地面积约占草地总面积的1/3,且每年以20000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

   (5)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破坏,生物物种加速灭绝。我国已有15%至20%的动植物种类受到威胁,高于世界10%至158的平均水平。

   (6)水体污染加剧,淡水资源严重短缺,同时现有水资源利用不合理。

   (7)大气污染严重。污染造成的酸雨面积逐渐扩大,南方多数城市出现酸雨,成为世界三大酸雨区之一。

   (8)城市生活垃圾"白色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日益突出,垃圾包围城市现象明显增加。

   (9)城市噪音扰民十分普遍。

    (10)放射性污染与电磁辐射形势严峻,对人类健康存在潜在威胁。

      目前,我们是以最脆弱、严峻的生态环境,供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人口,这就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保护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2:我们能为环境保护做些什么?

我们可能看到或者听到过这样的口号:保护环境,造福人民;保护环境,造福子孙;保护环境,人人有责。,我能为环境保护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吗?能!完全能!我们每个人都能够为环境保护做贡献。这就要求我们开动脑筋想问题,坚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1、爱护花草树木。

有关专家对植物的环境保护作用进行了专门的研究,一棵10米高的大树,它每年创造的环境价值在1000元—5000元之间。植物对于环境的保护作用是多方面的。它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氧气;它吸收空气中的灰尘、二氧化碳等有害物质,清新空气;它还减少噪音;它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场所、提供食物;它美化环境,具有美学价值;它还保护植物基因等等。所以我们要从保护环境的高度科学认识爱护花草树林的重要性,自觉地爱护花草树木。积极参加植树活动。

2、、爱护野生动物

野生动物同植物一样对环境有多方面的保护作用,特别是珍稀动物,国家都把它们列为保护动物。一种物种如果一旦从地球上消失,就现在的科学水平技术来说,想让它再生是不可能的。物种消失最终危及的是我们人类的生存,这就是生态平衡的科学结论。同学们要爱鸟护,不吃野生动物,特别是国家规定的保护动物和有益天敌。

3、注意废物的回收和利用。

废弃物如果丢弃就是废渣,就要污染环境。其实,任何废弃物都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如果我们开动脑筋,它们都应该有回收和利用的价值。比方说:废纸、废塑料、废电池、废电器等很多东西都具有回收利用的价值,同学们要注意观察,开动脑筋,尽量做到废物利用。

4、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用品

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为了方便,有许多一次性用品,比如一次性饭盒、筷子、方便袋、纸巾。一次性用品是一种对资源的很大浪费,也是对环境很严重的污染。特别是塑料制品,它们进入环境以后很难降解,在很长的时间对环境都有危害,据有关科学家测算,有些塑料制品埋在地下100年都有危害。其实,使用一次性用品也不卫生,有些一次性用品含有对人体有害的成份,当遇到高温的时候它们更容易分解,进入我们人体。所以我们要尽量地不用或者少用一次性用品。

5、厉行节约

资源紧缺是全球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节约实际上就是节省了资源。例如,纸是用木料制成纸浆做成的,我们节约用纸就可以保护森林。要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衣物、节约饮食。一句话:节约一切物品,建设一个节约型社会。

6、不放鞭炮

鞭炮的主要成分是火药,含有硫磺、木炭粉、硝酸钾,有的还含有氯酸钾。制作闪光雷、电光炮、烟花炮、彩色焰火时,还要加入镁粉、铝粉、锑粉和无机盐。当鞭炮点燃后,会产生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氮等有害气体和金属氧化物的粉尘,四处飞扬,对人的呼吸道和眼睛都有刺激作用。燃放鞭炮不仅污染空气,飞扬的烟尘和纸屑落在地面上,还会影响环境卫生。同时,爆炸声如雷贯耳,据测定,普通鞭炮爆炸时噪声在100至120分贝之间,而单个闪光雷爆炸的噪声至少在130分贝以上,成为噪声公害。鞭炮还经常炸伤人,因此禁止燃放鞭炮,对于保护环境,维护人们的正常生活秩序,都是十分有利的。

7、养成文明卫生的生活习惯(唱卡拉OK、看电视放小音量,不影响他人学习和休息,爱护环境卫生)。

8、向身边人宣传环保知识。

9、向有关部门检举破坏环境的行为(不提倡当面指责)。

10、学习环保知识,增强环保意识,建设好生态文明。

三、环境教育的目的

简单地说,环境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技能,使人们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和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现实状况,特别是使他们适应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等的发展目标。

具体地说,环境教育的首要目的,是要使人们获得有关生态学、环境学方面的基础知识,了解环境的复杂结构,理解环境是由物理、生物、社会和文化各方面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环境教育应当向人们提供一些知识,使他们能够解释这些不同因素在时、空领域相互依存的方式与方法,以便人们在开发资源以满足人类当前和未来的物质、文化的需要时,可以对所有由此可能引起的环境问题有所觉察和预见,并在开发活动中对此加以考虑,从而对这些资源的利用有一个崭新的认识。

第二,环境教育还应促进人们对环境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有所认识。发展与环境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足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经济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得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进一步提高,并且,发达的经济也为保护环境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只有保护好环境,才能使环境得到可持续的利用,从而保证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环境与经济统一的一面;另一方面,大力发展经济,特别是工业的高速发展,必然会使工业产生的“三废”增多,从而加大对环境的压力,降低人们生活的质量,并且,对环境资源的掠夺性开发虽然能使经济得到短期的高速发展,但这种发展是得不偿失的,是有害于人类的,因此,我们应该认清环境与经济的这种辩证关系,它实质上也就是人与环境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环境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

第三,环境教育还应该使人们认清经济、政治和生态三者之间的关系。人类所面临的很多环境问题都是全球性的,某个环境问题可能会对多个国家甚至全球产生影响,例如工业生产排放的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二氧化硫引起的酸雨等,它们都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它们的解决毫无疑问地会牵涉到政治因素。因此,认清它们之间的关系,可以使人们认识到国家与国家之间、地区与地区之间在环境领域合作的重要性,从这种意义上讲,环境教育对建立改善环境的国际秩序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最后,环境教育应该使各个阶层的人们都能意识到自己对保护环境所应负的责任。环境教育对象的广泛性,决定了它的这一目的。环境教育应在各个年龄、各个社会层次上提供这样的机会:使人们能掌握基本的环境知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基本技能,使人们明白,任何个人和团体的活动都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从而意识到自己在保护环境与改善环境中的责任。

综上所述,环境教育的基本目的,是培养人们对环境的责任感,建立人们共同解决环境问题的意识;是使人们不仅有意识、有能力解决所面临的环境问题,而且有意识、有能力应付所面临的环境变化。

1

 

编辑:王渭立
评论区
发表评论

评论仅供会员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校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教育部 中国现代教育网 不良信息 垃圾信息 网警110
郑重声明:本站全部内容均由本单位发布,本单位拥有全部运营和管理权,任何非本单位用户禁止注册。本站为教育公益服务站点,禁止将本站内容用于一切商业用途;如有任何内容侵权问题请务必联系本站站长,我们基于国家相关法律规定严格履行【通知—删除】义务。本单位一级域名因备案流程等原因,当前临时借用网校二级域名访问,使用此二级域名与本单位官网权属关系及运营管理权无关。兰州市七里河区七里河小学 特此声明。
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经营许可证 ICP证 京ICP备13002626号-8 京公网安备11010502032087
联系地址:兰州市七里河区梁家庄71号
北京网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仅提供技术支持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