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基本情况
课程名称:《古诗词诵读》
授课时间:六学年
授课对象:1—6年级学生
二、课程意义和背景
1.课程意义:
学校开展古诗词诵读,在于宏扬和继承中华传统民族文化,强化民族精神教育,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夯实师生的文化底蕴,促进学校特色发展。
2.课程背景:
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面对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荡,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温家宝总理在重要演讲中谈到:“中华文明以其顽强的凝聚力和隽永的魅力,历经沧桑而完整地延续下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对家庭、社会和教育起到了巨大的维系与调节作用。”2006年,全国两会众多代表和委员纷纷指出:国学进入课堂势在必行,抛弃传统文化是逆潮流的,应该在全社会大力弘杨“仁、义、礼、智、信”等传统美德。这是时代和社会的需要。
中华民族悠远的传统文化中,传承着崇高的精神和优良美德。其中“天下为公”的理念;“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胸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操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无为而无不为”的智慧;“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意志;“见贤思齐”的人生哲理等,对于少儿道德信念、精神价值、人格熏陶、习惯养成、文化基础的培养都可以起到不可估量作用,这是人才培养的需要。
在基础教育改革的进程中,道德教育、素质教育、校园文化建设长期缺乏有效途径和方法。以古诗文诵读,走进中华经典文化为载体,以丰富活泼的主题教育活动和课堂教学的渗透为阵地,让少年儿童快乐地学习、科学地传承、健康地成长,将在潜移默化中、身体力行中,实现道德素养、全面素质的提升,从而为教育改革找到突破口。这是学校教育发展的需要。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课程方案的建设和实施,对于学校的发展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课程目标
1.课程总目标:
本课程的研究和实施力求通过在校内开展中华经典文化教育,促进学生、教师、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发展,达到“学生健康成长、教师素养提高、学校特色发展、家庭与社区和谐”四者相互促进的共赢目标。
所谓“学生健康成长”就是通过古诗词诵读,达到“长知识、明道理、学做人”的目标。
所谓“教师素养提高”就是通过古诗词传授,达到“以文修身、以言明理、以志导行”的目标。
所谓“学校特色发展”就是通过开展古诗词诵读活动,来传承中华民族文化,凸显学校文化内涵特色,促进“爱国主义教育、行规教育、学科教育”等目的。
所谓“家庭与社区和谐”就是通过古诗词诵读的宣传和影响,以传统美德、民族节日教育、小手牵大手活动等辐射到家庭,影响到社区,从而进一步促进学习型家庭和社区的创建工作,营造和谐向上的家庭与社区氛围。
2.分年级目标
目标类别 |
具体分阶段目标 |
||
低年级 |
中年级 |
高年级 |
|
知识与技能 |
1.读准、读好一定量的古诗词。激发兴趣。 2.能初步了解诗意。知道李白、杜甫等一些伟大诗人。 3.掌握诗词诵读量为40首左右。 4.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
1.有韵味地读准、读好较多量的古诗词。兴趣较浓。 2.了解诗词常识。 3.掌握诗词诵读量为60首左右。 4.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表演能力、理解能力。 |
1。熟练而有韵味地读准、读好更多量的古诗词及经典篇章。兴趣浓郁。 2.能正确地分析、掌握和阐述诗词意思。知道了解更多诗人。 3.诗词诵读量为80首。 4.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分析能力、理解能力、表演能力、运用能力。 |
过程与方法 |
1.学会古诗词诵读的基本学习方法。 2.培养每日读诗的好习惯。 3.初步领会篇幅较小的古诗词的意思和背景。 |
1.掌握古诗词诵读技巧和方法。 2.养成每日背诵古诗词的习惯。 3.在了解和知道古诗词意思和背景的基础上,有感情的诵读。 |
1.熟练掌握古诗词诵读的方法。 2.积极参与古诗词诵读比赛和教育主题活动。 2.能根据情景,较熟练的诵读和运用古诗词。感悟古诗词的魅力。 |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激发对民族文化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2、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懂得以礼待人,真诚守信,较有自信的展示和表达自己的才艺。 |
四、课程内容
《小学生必背古诗七十首》朗读、背诵理解古诗词的诗意,了解古诗词的作者以及趣闻轶事等。
五、课程实施策略与方法
1.自主性:课程考虑学生的现实基础和需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和活动方式,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教师讲授、指导少而精,尽量让学生多读、多背,给学生尽可能多的时间加强诵读,引导想象,给学生更充分的思维空间。
2.愉悦性。课程内容选择学生乐于接受的古诗课程,丰富的课堂内容,有趣的插图,以及让他们自己加入到有趣的课堂活动中,解决了学生因为背书的苦恼,让学生更加喜爱我国古代诗歌。让学生在课堂中有乐、有得、有趣,而无负担压力感。
3.灵活性: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教师应从学生的能力、效果等差异出发、因材施教,灵活的对课程的内容形式进行调整,使全体学生都得到有序发展。
六、课程评价建议
1.体现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地位有利于学生认识自我、树立自信,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
2.注重形成性评价对学生发展的作用。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学生更好的发展,对学生每一堂课上的表现、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态度、策略等方面的发展作出客观的评价,同时也让学生互相评价。
3.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性和灵活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能力的差异,采取不同层次的评价方式。如学生对某一次的背诵不合格,教师可暂不记录等级,多给时间,允许再次测试。
4.校本课程将学生的情感培养放在首位,因此在确定学生的最终学习等级时一般不设定不合格,而是分“优秀、良好、合格”。
5.采取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家长的评价相结合。
七、课程管理:
1.构建课程开发与实施的管理网络。
(1) 成立课程领导小组。由学校校长和分管校长、主任参加。其主要职责是策划和实施古诗词诵读课程建设,制定并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和奖惩条例。
(2) 成立工作小组。由分管校长、主任、教研组长、课程实践教师组成。负责对各年级古诗文诵读课程的落实、教学实践、研讨活动和成果评比,以及资料积累等。
2.加强校本培训,强化教师课程的意识。学校为广大教师提供制度支持和资源保障。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师资培训,提高教师课程意识和课程实践能力。
3.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氛围,凸显课程特色效果。通过宣传、校园建设、展示活动,各类教育活动的渗透,实现学校课程的创新,进一步形成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