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河小学“馆校共育”博物馆课程纪实
“当展柜的玻璃映出求知的眼睛,历史的年轮便长成了年少的掌纹。”
——题记
2025年4月17日,七里河小学三年级五班和六班全体同学赴甘肃省博物馆开展“馆校共育”博物馆课程。在馆校双方精心策划下,九十多名少先队员通过"红色基因解码"与"生命密码破译"两大主题活动,完成了一场跨越亿万年的文明对话。
【红色甘肃展厅:薪火相传的精神图谱】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了解了甘肃从1911年辛亥革命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革命历程,包括红军长征在甘肃、陕甘边革命根据地的建立等历史事件。通过珍贵文物(如革命烈士手稿、武器、生活用品)和场景复原,感受革命先辈的艰苦奋斗精神。
【古生物化石展厅:岩石中的生命史诗】
在古生物化石展厅,孩子们循着地质年表的脉络,静观亿万年前的生命痕迹。讲解员以化石为媒,串联起寒武纪至第四纪的生物演化简史,孩子们簇拥在黄河古象骨架前,凝视巨型骨骼与展板上的复原图对比,低声讨论着气候变迁对物种的影响。
玻璃展柜中的三叶虫化石阵列,以精确的排列揭示古生代海洋生态,有学生掏出素描本临摹化石纹路,试图捕捉远古生命的形态密码。
当走到恐龙蛋化石群展区时,关于“卵生与胎生”的生物学思辨在队伍中自然萌发,讲解员顺势引导联想现代物种的生存智慧。离开展厅前,孩子表达了自己的“自然之问”,有人说:“如果化石会说话,它们会告诉我们怎样守护地球?”这场特殊的时空对话,让博物馆成为连接课本与真实世界的认知桥梁。
这场双展厅学习之旅,让红色基因与生命密码在少年心中共振。革命文物不再是静止的展品,化石阵列化作立体的教科书。当课堂延伸至博物馆,历史脉络与自然法则在具象认知中清晰显现。馆校共建不仅打通了知识壁垒,更构建起文化传承的活态场域——在这里,每件展品都是启迪思维的钥匙,每次观察都是连接古今的对话,为成长注入历史自觉与科学精神的双重养分。
![]()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