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里河小学数学组同课续构活动
题记:积力之所举,则无不胜也;众志之所为,则无不成也。
春风有信,花开满径,教研有期,润物无声。在这美好的三月,我们携一缕微风,剪一叶春光,从教研出发,一路跋涉,探寻思想碰撞的诗意与远方,于课堂中探索,一路芬芳,收获教学的精彩与成长。为全面推进教学方式变革,构建“三在课堂”教学范式,推动“学习中心”高效课堂建设,践行“三在课堂”理念,3月12日上午,七里河小学数学组分年级进行“同课续构”活动。
课堂教学展风采
马洁丽老师执教的《十几减几的解决问题》一课,巧妙创设了学生们喜闻乐见的“制作团扇”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主读题,提取有用信息,甄别多余信息,鼓励学生通过数一数,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多种方式,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活动过程中,学生们深入理解和掌握了算理与算法,还在计算中发现了减法算式的简单规律,感悟到减法与加法的紧密关系。通过这种模型的探究与运用,学生的思维从直观逐步迈向抽象,既简化了学习过程,又减轻了记忆负担,充分感受运算方法的多样性以及算理、算法的一致性。此外,马老师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有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杨锡莲老师以生活中“猴妈妈分桃子”的实际问题引入《表内除法(一)——用2~6的乘法口诀求商》的教学。这一情境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用除法解决问题的必要性,随后引导学生尝试用已学的乘法口诀来求商。在课堂上,学生们通过摆一摆、说一说等活动,较快地掌握了用口诀求商的方法。学生们积极参与探索与交流,主动回答问题并完成练习,课堂气氛活跃。
石慧兰老师执教《笔算除法》时,充分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活动经验,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并总结计算方法。当学生探索遇到困难时,石老师及时提供学具,帮助学生操作探索。在教学例题时,引导学生结合竖式阐述每一步计算的含义以及结果书写的位置,助力学生理解算理,明晰具体的计算方法。同时,将其与一位数除两位数的笔算方法对比,引导学生尝试总结此类题目的算法。这一过程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提高了学生思维的自主性、灵活性和准确性。
魏富元老师在《观察物体(二)》的教学中,合理运用教具、学具与多媒体课件,直观呈现演示情景案例和问题。组织学生进行猜想、拼摆、观察、连线等实践操作,让学生在活动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亲身体验从不同位置观察物体的面是不同的,从而加深对实物和视图关系的认识。整堂课,魏老师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巩固深化,促进了知识与能力的发展,有效培养了学生的空间观念。
何玉香老师执教《和的奇偶性》一课,通过创设生活中常见的翻杯子情境,成功引发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极大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活动中,何老师给予学生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自主选择研究方法。学生们在小组合作中积极交流、热烈讨论,思维碰撞出耀眼的火花。孩子们不仅成功找到了和的奇偶性规律,还在探究过程中培养了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和逻辑思维能力。多样化的练习,进一步提高了学生运用规律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巩固了知识,增强了学习数学的自信心。
评课议课促成长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课后,各年级的数学教师齐聚一堂,开展了精彩纷呈的评课议课活动。活动中大家畅所欲言,坦诚交流,在充分肯定几位授课教师闪光点的同时,也非常中肯地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合理化的建议。
闫生杰老师指出:教师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和情感投入,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独立思考,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徐建婷老师提出:教师在创设教学情境时一定要考虑到情境创设的有效性。要关注教材资源,关注学生的实际,关注学生的差异性,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创设的情境要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学生积极主动思考,达到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的作用……不同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在热烈的交流氛围中互相碰撞、交融升华,达成最优化的教学共识,让每一位参与的教师都收获颇丰。
研途漫漫,笃行方以致远。每一次用心聆听,皆如涓涓细流,悄然汇聚成奋进的磅礴力量;每一回相聚共学,恰似点点星光,点亮更加璀璨的前行之路。
![]() |
![]() |
![]() |
![]() |
![]() |